日期: 2025/10/09
无资质“代理人”引发的法律服务纠纷及其警示
近日,崇左市江州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,再次将公众视线聚焦于无资质人员从事有偿法律服务这一法律“禁区”。该案不仅揭示了部分民众在寻求法律帮助时可能遭遇的陷阱,也为我们法律从业者提供了深刻的反思与警示。
案件回顾:无资质“代理人”的非法行径
本案中,被告张某某通过虚构一系列头衔,如“国家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某某基地宣传组长”等,成功获取了原告李某的信任,并承诺通过“疏通关系”协助办理案件。
李某在支付了高额代理费后,发现张某某不仅未履行承诺,反而进一步索要“疏通费”,且始终未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。
最终,李某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张某某并无律师执业资格,遂提起诉讼要求返还代理费。
法院经审理认定,双方签订的委托代理合同因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效,判决张某某返还代理费用及资金占用利息。
法律解析:无资质代理的违法性与危害性
一、法律对诉讼代理人的明确规定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第六十一条,仅有律师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、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工作人员、以及当事人所在社区、单位或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,方可担任诉讼代理人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》第十三条亦明确规定,未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,不得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。
张某某的行为显然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,其所谓的“代理”服务自始无效。
二、无资质代理的危害性
损害当事人权益:无资质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,难以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,甚至可能因误导当事人而导致其权益受损。
扰乱法律服务市场:无资质代理行为的存在,破坏了法律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,损害了合法执业律师的声誉和利益。
滋生腐败风险:部分无资质人员通过虚构关系、承诺不正当利益等手段诱骗当事人,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,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。
律师视角:如何选择合法合规的法律服务
一、核实身份与资质
当事人在选择法律服务时,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和资质。合法执业的律师应持有有效的律师执业证书,并可在当地律师协会或司法行政机关的官方网站上查询验证。
二、签订书面合同
在委托法律服务前,应与对方签订书面合同,明确服务内容、费用、责任等条款。避免口头约定,以免发生纠纷时无法维权。
三、警惕“低价陷阱”与“关系承诺”
无资质人员往往以低价或承诺通过关系解决问题为诱饵,吸引当事人。当事人应保持理性,认识到法律服务的质量与价格成正比,低价往往意味着低质或欺诈。同时,对于任何承诺通过不正当手段解决问题的“代理人”,都应坚决拒绝。
四、保留证据与及时维权
在委托过程中,当事人应妥善保管付款凭证、沟通记录、费用票据等证据。一旦发现对方存在违法行为或无法履行承诺,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点评人:冯泽荣,建诺律所衡森飚律师团队实习律师,具有多年法院工作经验,熟悉民商事审判、执行。
粤公网安备44070302440746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