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新闻
主页 / 新闻资讯 / 法治新闻 / 详情
第1853期【建诺每日法评】:离婚冷静期:法律缓冲垫还是权利绊脚石

日期: 2025/09/12


离婚冷静期:法律缓冲垫还是权利绊脚石

当婚姻走到尽头,三十天的等待期成为双方博弈的新战场。有人在这段期里找回理智放弃玉石俱焚,有人却遭遇财产转移与暴力升级。这道2021年横亘在协议离婚路上的法定程序,正在重塑中国式离婚的生态。

冷静期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遏制冲动离婚,但实践中却衍生出诸多新问题。窗口期内的财产转移最为常见,一方趁机将夫妻共同存款转入亲友账户,待离婚手续办结后立即失联。更有甚者利用这段时间伪造债务。家庭暴力受害者面临更大困境,有女性在冷静期内遭丈夫连续殴打三次,却因离婚程序未完成不得不继续同住一个屋檐下。

法律工具的正确使用能有效规避风险。冷静期启动后立即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,冻结双方主要银行账户;同步进行贵重物品清点并录制视频证据,对珠宝、收藏品等动产实行分别保管。对于遭受家暴的一方,应向派出所申请《告诫书》作为突破冷静期的关键证据——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79条,存在家暴情形可不适用冷静期规定。杭州余杭区法院去年创设的"冷静期监督员"制度值得推广,由律师与心理咨询师组成中立团队,定期回访并出具评估报告。

登记离婚虽受阻,但其他法律通道始终畅通。若发现对方有转移财产迹象,可立即转向诉讼离婚,同时申请行为禁令禁止对方处分财产。子女抚养问题同样不必等待,通过临时监护权裁定可提前确定子女居住安排。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开发的"离婚冷静期应急包"服务,通过七日内完成财产申报、抚养方案评估、家暴证据固定三项工作,为当事人筑起法律防火墙。

婚姻登记机关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。但更重要的是为决意离婚的夫妻提供法律指引,避免三十天成为权利真空期。部分先进地区已建立冷静期财产申报制度,要求双方如实填报动产不动产变化情况,违者将承担不利法律后果。

这场为期三十天的婚姻"中场休息",既可能是重修旧好的转机,也可能是较量算计的战场。法律的温度不在于强制维系破裂的婚姻,而在于给理性选择以空间,给权益保护以武器。当你知道如何用财产保全冻结危机,用告诫书打破暴力困局,冷静期就不再是痛苦的煎熬,而是新生的前奏。


点评人:梁文聪,执业律师,具有人民法院及律师事务所工作经历。专注合同纠纷、劳动争议纠纷等。